昨晚到音樂廳聽Kit Armstrong的第一冊巴哈平均律,一踏進音樂廳,在周間還這麼多人來聽整場巴哈,覺得很感動,愛樂者真的比我們想像的多。
這是我第一次一口氣聽完整本平均律,畢竟我屬於屁股坐不住一族,常常很怕聽超過兩小時的音樂會,超過一個半小時就屁股長蟲,真心覺得音樂會一個小時出頭是最美好的長度。但昨天的體驗很有趣,音樂會結束在十點。第一次在音樂廳聽完整本,從C大調開始,調性半音半音的往上,周善祥帶著我們一起走完了全部的調,那種體驗很特別,有幾個調彈得特別特別的藝術性,有些特別宗教性,所有的和聲與音樂融合,原本熟悉的平均律,又多聽到了一種視野。
周善祥的超能力,曲目一套一套的彈,每首思緒皆完整,前輩說著如果周善祥在台灣生長,他還能有這樣的能力嗎,再怎麼有天分,應該也早就被抹煞了。說著台灣的升學主義與家長對比賽跟成績的執意,抹煞了孩子原本對事物的單純喜愛與好奇。
想到某次我跟旅居國外的鋼琴家聊到,為什麼很多人(不是全部)出國念書回到台灣後,對音樂的追求與藝術的熱情就不再,慢慢消逝或倦怠,不再彈琴?原本我想到的是因為大家必須教太多琴,進了大學還得做很多的行政,對一個藝術家來說,沒時間給自己,沒時間練琴,沒時間感受,是無法做藝術的。但想到,幾個外國老師明明也常年待在台灣,卻始終可以感覺到他們真心喜歡音樂,依舊一直一直的研究下去,那位朋友覺得,是因為台灣人從小學琴,都是帶著目的性在學,畢業之後,就難以長久。
是的,我們走了一大圈看了這麼多,我們都知道什麼因素的滋長,會消滅興趣捻熄熱情。
前輩說著這麼多年來體制如此,整體文化家長的觀念又那樣等等,他們也努力了很多年,我說,沒關係,交給我們這一代吧:),我們可以繼續努力,我們能做什麼是什麼,教育本來就是條漫長的路,是幾十年的事。
我自己是從不寄望政府與體制,但我相信家長可以被教育,很多事情只是因為他們看不見、想不到。我們自己多做一點,哪怕只是影響一點點,總比三十年都不動好。這是我們摩羯座的天真浪漫。
/
昨晚回到家已晚,今早開始上第一次的巴哈創意曲研習專題,有學員說等我再開研習等了三四年(笑),之前又出書又生小孩又準備錄製專輯的,的確是好久沒開教師研習團課,頗懷舊的畫面。😄
/
【資訊更新】
「巴哈創意曲」專題研習(週二加開班)4/6, 13,20 ,27 早上10:00-12:30 《3/11 19:44 更新:已額滿。》是的...才一天就滿了,已排到候補第二。
報名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aQxU5xA5tPtYgiaw8
*欲報名者請先加蔡老師line (ID: pchuantsai )
#匯款完成才算完成報名,#依匯款時間列報名優先順序。滿額後列候補順序,若沒排到將全額退費